假設今年73歲的老楊,靠著工作期間一點一滴存下積蓄,好不容易累積到1,000萬元資產。他想著既然退休,應該將累積到的資產轉移到保守、無風險的工具上,因此把所有1,000萬元積蓄放入定存。
他在2008年退休時,當時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儲蓄利率約2.66%,利用定存存本取息方式,每月可領2萬2,000元當生活費。但到2016年1月調降至1.23%,每月生活費硬生生被減少了1萬元。
李育泰建議,像老楊這樣的保守型的投資人,在負利率時代,應該轉部分的資金到風險性稍高的投資商品,至少要讓整體資產報酬率比通貨膨脹率高,才能算是有實質的收益。
例如:老楊每月大約需要2萬元利息過生活,但以他目前1,000萬元資產放在定存每月利息只能有1萬多元。但他若挪定存中的400萬元到報酬率約4%的工具上,每月才可以有約2萬元的收入。
投資心法2 美國高收債、新興市場公債波動度低
從定存挪部分資金要轉移到哪裡呢?盧明芬建議保守型投資人可以債券型基金為另外增加收益的工具,她解釋:「一般來說債券的波動會比股票小很多,對於保守的投資人比較不會讓既有資產產生大起大落的現象,且債券型基金也有孳息的收入。」
基本上,債券型基金若依債券種類來比較,淨值波動為: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投資等級公司債>公債。但因為受到負利率影響,各國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皆下滑,除了美國還在2%上下外,其他各國都在零值、甚至負值。「公債國際利率的連動性最大,若你選擇的基金成分以政府公債居多,在負利率之後買的公債殖利率不高的情況下,基金的配息率或收益就會逐步往下掉。」盧明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