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央行卻又發現,那些寬鬆的資金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存入金融機構體系中,成為「超額準備金」(詳見名詞解釋),為了把資金趕回市場上,央行採取了非常規的手段,也就是對金融機構收取「保管費」,實施負利率。
名詞解釋_超額準備金
金融機構為了讓企業或民眾來提領現金時,有足夠的資金因應,因此有了「準備金」的制度,政府要求金融機構需握有最起碼的流動資金,即「應提準備金」,當實際的準備金超過應提準備金,便為超額準備金。
目前各國的負利率政策,就是指央行對銀行存放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不僅沒有給予利息,反而要銀行支付費用給央行(詳見圖2)。如此一來,銀行自然不願收取存戶的錢,或者,銀行轉向存戶收取「保管費」。簡單說,就是你的存款利率為負值,逼使存款人不得不將資金移出,進行消費或是其他投資,以達到促進經濟繁榮的目的。
第一金投信投資顧問部協理王源錦表示,負利率的效果如果順利發酵,會以以下的方式循序漸進:首先銀行會更願意借款給企業,當企業有了資金就會投資、擴產等,進而改善就業市場,帶動員工薪資成長;接著,民眾因為薪水提高,有了錢就會願意消費,便可拉抬通貨膨脹,提振經濟成長率(GDP),形成正向循環。
但是,央行的如意算盤有可能會落空,全球目前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如此評論,「經濟學在改寫!過去學的都沒有用了。」因為史無前例,負利率問世短短幾年,產生的影響卻不按劇本走,沒有人確切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
負利率政策已引發市場3現象
提振經濟效果卻差強人意
負利率最早是在2012年由丹麥開始實施,之後歐洲國家陸續跟進,包含瑞士、瑞典和日本等。各國有幾個共同目標,包含拉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衡量通膨的指標)、提振經濟成長率,但以數據來看,負利率的效果似乎不如人意。
觀察通貨膨脹率,瑞士從2014年12月實施負利率以來,理應2015年的CPI能優於2014年,但2015年整年的CPI不進反退,居然「倒退嚕」變為負的1.1%(詳見表1),歐元區、丹麥2015年的CPI也都比前一年還要來得更低。
至於經濟成長率,瑞士2015年的數據竟也比2014年少了1個百分點,丹麥僅勉強維持前一年的水準,而歐元區則小幅上漲0.7個百分點、瑞典成長1.4個百分點。
對於這樣的成果,先機完全回報美元債券基金富盛產品經理蔣智安分析,CPI主要受到油價下跌拖累,國際原油在2013年年底還有每桶98.42美元的水準,但是到2015年年底,下跌至每桶僅剩37.04美元,累計跌幅高達6成。
「一天的生活當中,很多事是和油價有關的,譬如出門上班搭車、烹煮食物等等,都會受到油價的影響,」蔣智安認為,這也導致各國實施負利率以來,CPI無法有效拉抬,加上近年來大宗原物料產能過剩,物價很難上升。
而經濟成長率各國漲跌互見,王源錦表示,想要利用負利率提振經濟,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從目前的數據來看,GDP是否能如期成長,還是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