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第一項接觸的理財商品就是—「儲蓄險」,因為對其他理財商品一竅不通,又怕自己亂花錢,選擇儲蓄險是最簡單的存錢入門方式。
小摳在大學時期,還不懂股票、基金,為了強迫自己將打工的錢存下來,到郵局買了1張6年期新台幣儲蓄險,這段期間她透過吸收理財資訊學習了股票、基金的觀念,期滿後拿回的10萬元,成為她展開投資人生的第1張股票本金。
出社會後,她再買了1張6年期美元計價的儲蓄險,每年繳近2,000美元(約合新台幣6萬7,000元),因此每次新台幣走高時,她就趁機換美元放在帳戶內,「這樣年底繳美元保單的時候比較划算啊!」小摳開心的說。而她的美元保單也將在2017年期滿,她打算放著不動,每年以單利的方式滾存,作為日後買房的頭期款。
小摳連買了2張儲蓄險,到底什麼是儲蓄險呢?儲蓄險是俗稱的「生死合險」,它同時含有壽險保障跟儲蓄功能,因此不論被保險人在保障期間生存或身故都能領取保險金。
也因為它是壽險的一種,市場上並沒有取名為「儲蓄險」這名稱的保單,基本上只要繳進去的保費可以在生存時領回,且在滿期後領回的解約金比所繳總保費高,就被廣稱為「儲蓄險」。基本上像「終身還本壽險」、「增額終身壽險」、「利率變動型年金險」、「養老險」等名稱都算是儲蓄險。
釐清保險與儲蓄目的
先規畫保障型保單再儲蓄
但富鴻理財規畫顧問公司副總經理、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王麗文認為,儲蓄險雖然含有壽險保障,但比起定期壽險,同樣壽險保額,儲蓄險的保費高出許多。她強調,最正確的觀念是「儲蓄歸儲蓄、保險歸保險」,如果是為了有壽險保障就買定期壽險;如果目的是為了達成一個明確的中長期理財目標再買儲蓄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