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原先在業務員的話術下為兩個孩子買的壽險,檢視後才知道幫15歲以下兒童買壽險是沒有死亡理賠的,且孩子又不是家中經濟支柱,因此就可以優先刪減這部分的保費。
另外,June在工作時做人情買的3張儲蓄險保單,有些還要繳14、15年,當家用都不足了,哪來繳這些保單的費用。將這些保單砍掉之後,每年就能省下近8萬元的保費支出。
成功刪減「固定支出」後,每個月至少都能存下2萬元。但是,偶爾還是會有「意外」發生,這時夫妻就會回過頭來看記帳紀錄,看是個人因素還是家庭因素。所謂的家庭因素是指突發性的大筆花費,例如:女兒課堂要買長笛、汽車每季一次的保養費2萬元等,就可以去推估能不能省,例如汽車不一定得送原廠保養。
但如果是個人費用,Benny的處理方式就比較偏向「個人造業個人擔」。舉例來說,有一個月Benny發現透支原因,竟是因為June的手機話費高達5,000元。後來,他就要求June用以前工作的存款來支付這筆費用,之後就不曾發生過類似的情形。June也認為,讓花錢的人自己負責的做法,讓她更有危機意識,知道花多了得自己收拾。
如今,June也潛移默化地變成一個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出去外面餐廳吃飯時,她會刻意避開飯店的高檔下午茶或是吃到飽的餐廳。她認為記帳有效地壓抑了她的消費欲望,「我覺得把手上所有錢重新攤開來是需要的,因為我可以知道現在是什麼狀態、我可以怎麼做。」
在記帳前期Benny還需要每個月薪水入帳就趕快把錢移走,現在已經不必緊迫盯人,就算半年才檢視一次,戶頭內還是會有餘額,且比當初設定的2萬元還要多。現在家中的儲蓄率,也從二女兒出生時為負的,回復到現在約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