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Benny家則是經營小吃生意,由於父親身體並不好,使得家中經濟情況不佳,當全班同學歡天喜地的參加3天2夜的畢業旅行時,Benny就得在家幫忙小吃攤的工作。這樣的環境使得Benny從小物欲就非常低,「學弟說我就像修行僧,白天就上班,下班就去跑步,每個月薪水的9成都可以存下來。」他自嘲的說道。
家庭的成長背景促使兩人不論在「消費」和「育兒」方式上皆有著顯著的差異。但由於結婚初期雙方薪水分開,由男方來支付所有家用、女方保管提款卡和發放零用錢。因此,雖然June還保有婚前喜歡買小首飾、鞋子包包的習慣,但花的都是自己的錢,雙方井水不犯河水。
家庭收入縮水,消費習慣卻照舊
引發夫妻紛爭
「發現金錢觀的差異,是在有了小孩之後。」June提到,或許是因為從小被父親當作掌上明珠養大,June非常重視小孩的生活水準,「我覺得我『必須』要買好一點的在她們(女兒)身上」,從大女兒在雲門舞集學跳舞的學費每月高達7,000元就能看出端倪。
2003年,大女兒出生,突如其來的保母費、孩子的奶粉、尿布錢,再加上有了孩子後買房必須開始繳房貸,1個月結餘從10萬元變成只剩3萬多元。起初,由於每個月存款還能穩定增加,且以當時來說,加上員工分紅、股票等,Benny還是能存下不少錢,因此每個月牙一咬就忍過去了。
但就像溫水煮青蛙,隨著二女兒的出生,加上大女兒上私立幼稚園,家裡的經濟愈來愈吃緊。回過神來,才驚覺每月結餘一點都不剩,甚至還常發生要「吃老本」的情況。再加上當時June決定辭掉工作專心帶小孩,Benny也正好面臨工作轉換,一人薪水要餵飽一家4口,讓Benny產生莫大的壓力。
Benny回想起來,當時小孩出生,決定換到上下班時間比較規律的工作,才有時間陪伴女兒。但付出的代價就是薪水少了1萬元左右,再加上當時楊梅、新竹來回,每天下來油錢每月至少要付出1萬元,等於說整個月就少了2萬元可供花用。家中只剩一份收入,消費水準卻維持既往,成了家庭紛爭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