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報章雜誌提到「投信認養股」, 但什麼是「投信認養股」?為什麼散戶要知道投信在買什麼股票?跟著買真的就能賺錢嗎?以下我們逐一來探討。
所謂的「投信」,全名又稱為「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也就是平常看到的「基金公司」。從「證券投資信託」就可以知道,投信是透過募集基金的方式集合眾人資金,並交由專業的基金經理人管理,進而替投資人創造最大的收益。
資金規模雖小於外資
但對本土產業卻相對更加了解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截至2014年2 月底為止,台灣的投信家數共有37家,投信的股票型基金總資產規模約為8,000億元左右(2013年年底),在3大法人中資金規模小於外資,但大於自營商,亦是掌控台股籌碼的一大力量。
但外資資金部位更大,對台股影響力更甚於投信,為何不觀察外資就好了,不是更省事嗎?前文有提到過,外資因對本土公司的現況並不一定非常了解,有些大型外資,例如國外的退休基金是參考指數的占比(即計算指數時,公司所占的權重) 來決定投資比率,因此常可見到外資的主要投資標的為權值股(股價波動會明顯影響台股指數的股票),反觀投信對於本土公司的訊息來源更多、更直接,對產業的了解也更深入,加上銀彈相對少,因此選股更偏好股本較小的中、小型股,導致這些股票也更容易成為飆股。
例如近兩年的紡織大飆客: 儒鴻(1476)、聚陽(1477)等,都是先被投信發掘,一路積極買進,儒鴻股價更突破400元,在2008年底,這檔股票還不到10元!而通常當這些中小型飆股大漲之後,其基本面開始受到外資的認同,投信會逐步獲利了結,外資則進場接手。因此,散戶盯住投信看好的中小型股,往往能領先賺到大波段。
具備3條件
才能成為投信認養股
基本上,投信在選股時有3項條件:
1.股票流動性充足。簡單說就是籌碼不能太少,好買也好賣。為了不讓自己未來陷入難以脫手的窘境,各家投信對於買進股票的市值和成交量會有具體的規定。
2.投資標的透明度高。法規明文規定投信做任何投資決策都應根據研究報告,因此不會買進財務或營運不透明的公司。
3.投資標的已經出現成長或轉機性。由於投信就像資金龐大的投資人,因此可以在受歡迎的情況下拜訪上市公司。一旦公司有成長性或是轉機性,投信就能掌握第一手的消息,提早買進。
從3條件可以知道,散戶若能充分掌握投信動向,就能像擁有自己專屬的研究團隊一樣,讓投信的研究員幫你做功課,挖出具有題材性和成長力道的黑馬股、並減少踩到地雷股的機會,輕鬆搭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