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投資人初步懂得財務報表的架構以及判斷公司的財務體質後,仍在某些狀況發生時,無法分清楚對公司是利多或利空,以及該不該投資。以下整理出靠財務報表投資常見的7大迷思供讀者參考。
迷思1》營收持續成長創新高且獲利的公司,一定值得投資?
需再檢查自由現金流量,若多年來仍為負數均未轉正,表示該公司無法替股東創造淨現金流入,長期下來其實不利。
因為這表示公司必須靠不斷投資、更新設備來刺激營收成長,但在長期無法獲取足夠的營運現金之下,最終都須仰賴增資或是向銀行貸款來維持成長動能,前者將降低每股盈餘,後者會增加利息成本,同樣都會影響淨利。
迷思2》單季毛利率大躍進,代表產品競爭力提升?
毛利率來自(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100%。因此毛利率若提高,主要會是因為:1.產品價格提高、2.生產成本的下降這2種情況的搭配。如果造成的原因來自新技術的突破,或製程的改善,表示公司具備成長性及高競爭力。但若毛利率提高來自於反映原材料價格漲跌,那麼這就只是暫時的影響,並非長久可持續性。
迷思3》每年都發現金股利的公司,代表賺錢且現金充足?
財務報表達人郭恭克說, 每年都發股利的公司,表示帳上有賺錢,但不代表一定有足夠的現金發股利。因此真正衡量是否有充足的現金,必須要看自由現金流量是否為正數。
但是郭恭克也發現,有少數公司明明自由現金流量長期不足,占淨利比重不到2 成,但卻一手發現金股利給股東,另一手又辦理現金增資跟股東拿錢。如此一來, 股東看似拿到比較多的股利,卻要繳所得稅、補充健保費,如果參加現增,還要再另外拿錢給公司花用,這樣的公司非常不老實 ,投資上最好應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