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企業獲利能力的關鍵數字之一,就是「淨利率」,也稱「純益率」。舉例來說,服飾店1個月的營收10萬元,營業利益5萬元,扣掉老闆娘投資鞋子店賠掉的1萬元(稱為業外損失),剩下的4萬元就是「淨利」。
前篇提到「營業利益」等於「營業收入-營業費用」,代表公司本業的賺錢能力,而談到「淨利」,除了本業,還擴大到業外收入(或損失)、所得稅等會計項目的加總結果,也就是1家公司「最後」的利潤、最終淨賺的獲利。而該數字再除以營收,就是「淨利率」,得出每做100元生意,淨利占了多少比率。數值愈高代表公司獲利能力愈強。公式如下:
淨利率= 淨利/營業收入 ×100%
以各公司實際的合併損益表中,可以發現業外的收益以及費用、損失會有很多種(詳見表1)。
淨利率不只所有投資人關心,也因攸關年度分紅,連董監事和員工都很在意,這個指標的變化趨勢亦是企業適合長期投資的重要指標,顯示公司的長線競爭力,看淨利率有3個關鍵心法:
▲圖表1
心法1》看稅前淨利率 判斷公司本業實際虧損狀況
「稅前淨利率」在擅長解讀財報的「獵豹財務長」郭恭克眼中,代表一個企業運用所擁有的資源,所表現出在稅負前、整體的一個獲利能力。
「稅前淨利率」重要的原因是在於能把一些稅率的干擾因素去除,方便做不同產業間的比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直以來,台灣為了扶持科技業,造成高科技實質的稅率遠低於傳統製造業,也因此創造了科技業過去數十年的榮景,在此前提下,甚至會出現原本虧錢的企業,因為稅率補貼而變成賺錢,如果,只看「稅後淨利率」,就很難發現其實企業不賺錢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