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基金種類後,下一步就是用股價指數平均線,來抓住市場方向。她說,就像外國人買台股會看台股指數一樣,她買區域型基金,一定會搭配當地股市的月線、季線與年線等平均移動線,若3條線都呈現向上趨勢,代表市場將呈現多頭,若指數從下方突破,開始準備往上,就是買進的好時機,她再慢慢進場。
舉例來說,她看到2010年印度sensex指數在5月落底後,於7月時,年線及季線從下降逐漸轉成水平,而月線與股價指數也從下方突破轉上,她認為買進訊號浮現,就開始在7月買入印度單一國家型基金,10月底停利出場,報酬率約10%,獲利超過7萬元。
操作祕訣2》嚴守停利停損,獲利才能安穩入袋
鄭怡菁認為,在她的投資策略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嚴格遵守停利停損原則,一到就出場,絕不留戀。」
績效達30%就停利 虧損15%就停損
從2001年開始,鄭怡菁不管投資股票或基金,都設下「績效20%~30%就停利、虧損15%~20%就停損」的要求,希望自己在可承受的風險下,追求投資績效。
不過,標準設得很容易,做起來很困難,鄭怡菁坦白說,停利停損沒有次次都照著做。2000年就是因為追高報酬,最後還是賠錢出場,讓她深覺「還是要遵守停利停損的原則。」
因此2005年開始單筆買基金後,她嚴格遵守停利停損的標準,2006年,手上持有的基金漲跌互現,都能維持年報酬率10%的好表現,到2007年下半年,金融海嘯前夕,她發現手上基金績效已下跌15%,立即停損,把手上300多萬元的基金,全數轉換到貨幣型基金,但結算時已賠25%。她說:「和很多人基金慘賠60%、70%相比,我只小小受傷25%,算很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