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股價÷稅後EPS
市場上很常採用本益比當作預估股價的指標。台灣證券交易所網站上,本益比計算是採最近4季的EPS(查詢方法詳見右頁「動手查詢」),但這種方法得出的本益比是「過去式」,不一定能真實反映未來,因此市場上的分析師,會用當年預估的EPS,例如看到投資機構的研究報告寫「預估該公司2011年稅後EPS為3元。」即平常這家公司的本益比在20倍左右,但目前本益比是在18倍,市場就會期待股價漲到本益比20倍的水準。
如果是具有高度成長前景的產業或公司,因為未來獲利成長空間充滿想像,也許今年賺3元,3年後,每年可以賺6元,市場就會在現階段給予較高的本益比。例如近年火紅的生技產業,本益比30倍、40倍的個股比比皆是,甚至高達60倍、70倍以上都有;而傳產業或發展成熟的產業,因為穩穩獲利,沒有太大的成長性,市場給的本益比就不會太高,大約在10倍到20倍左右。
從上述的成長股與穩健傳產股的比較,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存股標的偏好選擇較穩定的傳產業或發展成熟的產業,因為成長股獲利前景較難預測,一旦失準,股價變動太大。反之,穩定的傳產股每年獲利能力波動較小,預測時出現偏誤的機率也比較小,因此我們選出來的存股標的,擁有的正常本益比範圍,通常也是在10倍到20倍左右。
要用本益比來觀察股價時,同樣要以趨勢變化為重點:
1. 公司產品原本在高成長期,隨著產業趨於成熟,或是公司本身競爭力減退,導致獲利成長性減少;市場期待降低,本益比標準也會跟著逐漸降低。
2. 如果獲利保持穩定趨勢,但本益比卻從平常的10倍,提高到15倍,就代表股價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