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逢意外才發覺理財重要
積極學投資創造薪水外的收入
寶姊能成功翻轉命運,跟她的成長背景有關。她是緬甸華僑,1987年隨著父母移居來台,一家9口擠在新北市中和區一間30坪的房子裡。
當時,正值台灣電子業蓬勃發展的起飛年代,寶姊順利到電子業上班,底薪大概是1萬2,000多元,但工廠接單多,為了趕出貨,加班加不完,秉持著「有錢賺,就要趕快賺」的衝勁,寶姊即使一天上班14個小時也不嫌累,因為只要到發薪日,看到加班費就可以多賺5,000多元,幾乎是本薪的一半,寶姊就覺得很開心,當時的她一年約可以存下15萬元,儲蓄率達6成。
1992年結婚後,寶姊3年內接連生下一雙兒女。當時她與先生的收入約有5萬元,7成都拿去跟會,一年的投資報酬率超過25%,但高報酬的背後也隱含了高風險,跟會7、8年後,寶姊被倒會,一口氣倒了100多萬元,血本無歸。幸好寶姊夫妻兩人皆有收入,再加上手邊還有存款,因此不至於對當時的家庭經濟造成衝擊。
原以為這已是人生最大的倒楣事,不料,禍不單行,隔了3個月,老天爺跟寶姊開了更大的玩笑—先生發生車禍去世,「我都不知道那時候是怎麼走過來的?」寶姊回憶當時自己常常默默掉淚,稚齡的兒女還會拿衛生紙為她擦眼淚,安慰她:「媽媽不要哭、不要傷心」。
看著一雙兒女還不到10歲,家裡收入只剩下一份薪水,「為母則強」的天性讓寶姊收拾起淚水,開始盤算著先生的意外身故理賠金500萬該如何運用,才能給母子3人更長遠、有保障的未來。
在邊處理先生後事的同時,當時寶姊心裡也掛著4件事:①小孩起碼要念到大學,未來的學費該怎麼辦?②有什麼東西可以留給小孩,即使父母都走了,子女還有點依靠?③跟會賺錢雖快,但被倒一次,就吃掉之前賺的錢,風險實在很高,除了定存之外,還有什麼是零風險、保本的理財商品?④萬一她的收入中斷,家庭經濟斷炊,是不是能靠理財工具擁有固定收入,不會坐吃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