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等好價錢」原則,讓謝士英又等到一次好機會。那是2003年4月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肆虐台灣期間,他發現統一股價跌到9.5元,因為手邊又存了些錢,就2、3張的買,一買又是10多張。
另外,在這一年,謝士英的核心持股還多增加了1檔長興化工(1717),會選到這檔股票,是他受邀到長興化工演講,演講完後,和長興員工聊天,發現這家公司的員工都對工作積極投入,且公司獲利和配股都不錯,員工對公司前景很有信心。
回家後,謝士英開始上網找資料,確認長興符合「好公司」的條件,加上當時股價跌到16元附近,創近1年新低,他開始一張一張敲進,同樣存了10多張。
與一般股民不同,平常都上網看股票資訊的謝士英,在大盤重挫或發生金融風暴時,會特別去號子逛逛,只要看到平時熱鬧的交易廳冷冷清清,就馬上加買3、4張。「當電氣用品打折時,大家會搶著買;為何股票打折時,大家卻不敢買?我當然要趕著撿便宜!」謝士英得意地說。
但好公司不會天天有好價錢讓你買,所以他常常1年買不到兩回,有時甚至一整年都沒得買,他就專心工作、繼續存錢,備好銀彈等時機。以他近10年的經驗,平均2~3年左右,就有一次進場好機會。「只要逢低買,累積財富效果很快就會出現!」這樣的信念支持他耐心等下去。
用股利持續滾入
遭遇金融海嘯,也還是賺
謝士英運用這套養股術,到2006年,光台塑一檔股票,含配股已累積超過50張,成為他的第1大持股。「從這一年開始,我每年領的股利就超過70萬元,所以,我不再投入薪水,光用股利再投入就夠買了!」他說。
不過這套養股法在2008年遇嚴重考驗。那時謝士英帳上資產一度已超過1,500多萬元,但11月金融海嘯發生,股票價值快速跌到剩780多萬元。短短3個月,資產價值縮水幾乎一半,「當時心裡很不舒服,開始懷疑這樣養股到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