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最著名的則是將旗下的手機製造事業,分割為「富士康」(2038.HK),並於香港證交所上市,主要客戶包括蘋果、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大廠,2006年與2007年甚至創下百億美元的年營收;近年營收雖然不比當年,且組裝代工毛利低,以iPhone為例,富士康組裝成本不到手機成本的5%。但是,雙i產品(iPhone、iPad)熱賣所帶來的大量訂單,仍是鴻海重要的營收來源。
中國工資調漲、代工利潤壓縮
為股價添隱憂
不過中國工資增長壓力與規模龐大,導致成長日漸艱難,已成為鴻海股價的最大隱憂。
從過去8年(2003年∼2010年)來看,各項財務數據都顯示出鴻海的經營壓力,毛利率從6%以上,滑落至2010年的4.36%,2011年第2季甚至出現3.23%的超低水準,顯見鴻海正面臨到代工利潤極度壓縮的窘境,這正說明了,為何鴻海亟欲在新事業中殺出一條血路來拉高平均毛利,否則長此以往,即便營收持續增長,對於最重要的獲利也幫助不大。
再看長期投資最重要的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更能發現鴻海的掙扎。迄2007年時,鴻海的ROE都能連年維持在25%以上,可以說是一部效率相當高的賺錢機器,但從金融海嘯以來,鴻海的ROE一口氣跌掉約10個百分點,從此就爬不上2字頭,以2011年前3季ROE都持續較前一年同期下滑的趨勢,全年度更有可能出現近來的最差表現。
最後看股利, 鴻海2 0 1 0 年度股利(2011年發放)已創下自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雖然說鴻海能夠20多年來持續發放1元以上股利已屬難能可貴,但股利縮水與ROE下滑,也代表長期複利效果正在轉弱,這是長期投資人需特別留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