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理財意識抬頭,市面上出現各種投資商品,從過去耳熟能詳的股票、基金、外匯、期貨,到新興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選擇權、權證等,讓人眼花撩亂。
依據個性、年齡、生活條件
定期調整資產配置
很多人會問,「哪種投資工具比較好?」事實上,投資工具沒有絕對的好壞,投資人要評估的是「適不適合」;並非所有方法都能滿足每個人的條件及需求,因此一定要先搞清楚自身需求、可用資金、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等,才能決定要用哪種工具。
舉例來說,大部分投資人可分成3種類型:積極型、穩健型、保守型,代表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度。當一項投資商品的報酬愈高,其風險就會愈高,每個人除了因個性與生活條件所能承受的風險不同,在不同人生階段時的資產配置,也應有所調整。
例如,正值打拼事業的壯年時期,因收入較高,想追求資本利得最大化,因此會選擇風險屬性比較高的投資工具,像是股票、期貨等;但到了銀髮族階段,因為收入減少, 所能承受的風險也相對降低許多,應改為追求固定收益的商品,如偏向保守型的基金。
由此可見,無論在執行理財計畫前,或是在投資的期間,要考量的因素實在太多了。然而,大部分投資人恐怕沒那麼多時間管理,只能參考營業員或銀行理專的意見或交由他人協助,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資產配置與報酬,最後往往瞎忙一場。